新民晚报:上海师大旅游学院地理专业师生赴青海考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1-09浏览次数:2630






来源:新民晚报2010年11月8日大学生版
标题:地理学子远赴青海高原,探知追溯华夏文明源头——上海师大旅游学院地理专业师生赴青海考察
作者:沈奕盛、张琴琴

        青海高原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海拔高度最高、分布面积最广的湿地生态区,具有“中华水塔”之美誉。昆仑巍峨祁连秀,盐泽浩瀚湖海青。平均海拔在3000多米以上的青海高原,常年均温不到17℃,对于不少学子而言充满着神秘色彩。
  
地学景观下有“地理故事”
  
        近日,一支由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地理系百余名师生组成的考察团从上海出发,远赴青海高原进行为期十天的野外实习活动。坎布拉、格尔木、青海湖、茶马古道、可可西里、柴达木盆地……沿着上师大地理学子的足迹,欣赏颠簸路途中的高原美景,感受回归自然的原始真谛。大家在饱览西部风情的同时,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心生敬畏。
  
        沙漠戈壁、荒原草甸、冻土冰川、河源盐湖,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难以寻觅。
  
        游移牧民、濒危动物、高原植被、万年化石,为人烟稀少的高原注入生机。
  
        江河奔腾、昆仑巍峨、皑皑白雪、浩瀚蓝天,展华夏文明源头的精气神韵。
  
        一座山、一道谷、一处沟、一个洞……看似寻常普通的地学景观,背后蕴含数亿万年的自然演化,才会呈现出眼前此般沉默静止,却又立体丰满的“地理故事”,可谓名副其实的“一眼万年”。
  
野外挑战树立“地学思维”
  
        “学子们在一路理性的观察思考中,始终保持着活跃兴奋的状态。人类向往自然、热爱自然,这是一种本能,已固化到基因的本能。”地理系副主任胡小猛教授风趣地说:“此次活动是2008级地理系人才培养专业教学中的一项实践环节。开展活动核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地学思维’,通过直接接触了解自然景观,帮助学子初步认识地貌形成基质、独立解释其发育演化成因,从而全面提升学子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寻找规律的学习能力。”此外,时下自助探险旅游项目也受到青年学生的推崇喜爱,通过系统科学的地理考察,也可使得实习旅行的内涵更为丰实。
  
        为了保证考察活动的顺利进行,体育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岳利民感慨万千。“考察期间条件艰苦,这可以想象,但也在所难免。”岳老师主动担任起学子在外的“衣食父母”。从启程前的行径规划、装备配置、健康预测、体能训练,到考察中的饮食起居、日常卫生、团队协调、安全保障……“在圆满完成专业教学活动之余,师生们又发现了此行188比分直播的价值所在。例如团队在大自然艰苦条件下协同作战的能力有所提升。可见,艰苦的野外挑战无形中成了磨合团队的“神奇法宝”。
  
向游客讲述立体景观
  
        就读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简称“资环”),并已考取导游证的袁冰倩同学表示,相对于一名普通旅游者所见的景观表象,她更能借助自己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所长,通过观察判断对所见景观进行更为立体生动的欣赏描述。袁冰倩说:“有朝一日若能再次兼职‘带团’上青海高原,定会在游览讲解中融入深层次的科学解释与文化衍生;同时对自己的专业认识,其思考层次也将有所长进”。

       “我们不仅将美好难忘的记忆带回了上海,同时也将珍贵难得的纪念烙印在了当地。”地理师范教育专业的朱颖同学说,“整个青海行程中,我们与当地牧民沟通接触无处不在,有些同学还和当地的同龄青年成了朋友。由于事先想及当地牧民也需要合影留作纪念,有同学甚至将一次成像的打印设备随身携带。考察途中,我们带着一份真心和好奇,用心体会着自然与人间的真善美。纯朴的微笑成了最简单的交流符号,美丽笑容在高原山谷久久回荡。”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