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求职?考研?上师大创办分类指导室 有导师帮你支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3-02浏览次数:1856


来源:青年报 2012年3月1日
标题:求职?考研?上师大创办分类指导室 有导师帮你支招!
记者:李晓清
转载:东方网

        东方网3月1日消息:据《青年报》报道,这几天,读大三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生任陆敏经常会去宿舍区的“三味书屋”逛逛。“三味书屋”实际上是上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室。这间特色活动室吸引人之处在于,不仅有丰富的考研、出国、求职书籍和优秀简历陈设,每月还有4名专长不同的老师轮流坐镇,提供“一对一”的考研、出国、求职以及生涯规划咨询。

  每天都向同学开放考研出国书籍、简历范本一应俱全

  “三味书屋”主要用于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分类指导,上学期期末试点开放,这学期开始向学生力推。书屋每周一至周五晚间开放,双休日则开放全天。前天晚上,小任走入了这间特色活动室,迎面看到的便是书架,书架上满是考研辅导类、出国交流类、职业生涯规划类和求职指导类书籍。小任发现,书籍都是全新的,部分还可以外借。

  而在书架旁边的黑板上,一份优秀的中、英文简历和求职信呈现在小任面前,是一名电气工程类学生求职时的“辛苦结晶”。除此之外,墙上还有勉励学生的名言,要求大家“时刻准备着,不要错过机会”。

  特色活动室的氛围颇为轻松,茶水、咖啡应有尽有。几名同学捧着职业规划书籍,一边喝茶,一边小声交流将来的理想。小任在管理同学的指导下,借了一本《大学生求职决胜宝典》,她还看到借阅书单上已经有50余人的借阅量。

  周二有专职老师一对一针对性进行求职辅导

  “活动室最有特色的部分其实是每周二晚上的一对一咨询。”小任告诉记者,共有4位老师进行分类指导,他们的专长各有侧重,主要集中在考研辅导、出国交流、生涯规划以及求职指导。

  如果学生有求职类的问题,可在求职指导老师值班的那个周二晚上过来,进行咨询。“老师讲解得特别仔细,因为是‘一对一’,有针对性,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小任还表示,自己并非毕业班的学生,但学校提供了这样一个特色活动室,让她提前思考起了“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三味书屋”开设没多久,颇受学生欢迎,很多专业的同学有事没事都会来这里坐坐。

  据记者了解,此举乃上师大人文学院在学工部的帮助下进行的尝试。活动室管理员为家庭贫困学生,他们不仅可以受到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熏陶,还可以通过管理活动室换取爱心积分,到学校爱心超市换取所需物品。

  针对应届生需求摒弃泛泛而谈,细分职业服务

  “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在活动室内借阅考研、出国、求职、生涯规划类书籍。这为他们提前思考人生规划提供了条件。”上师大人文学院副院长朱慧军告诉记者,职业规划需要一个过程,活动室欢迎处于“迷茫期”的学生来这里寻找答案。“活动室的职业发展指导不像就业指导课,它是潜移默化的。由于不具强制性,学生也乐于接受。他们在课余时间可以结伴而来,在这里讨论将来的规划,同样是不错的选择。”

  朱慧军说,创办特色活动室是顺势而为的做法,学生将来的生涯发展不外乎考研(包括保研)、出国以及就业这几种。而每个学生的特质和经历却有所不同,因此分类指导可以弥补“上大课”时泛泛而谈的弊端。“针对考研的同学,我们学院还组织师生专门编写了一本考研手册,对考研流程、朋辈经验等一一作了介绍。对应届生而言,这样的‘细分’工作,肯定是受益的。”

  并且,朱慧军本人就是活动室的咨询老师之一,他坦言,部分学生在接受咨询时,不知道如何做简历,不知道考研时应该做哪些准备。但是,经过“一对一”的指导,绝大多数都了解了自己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有时候,老师的几句忠告,会让他们觉得很受用。

        高校职业教育现状

  现象1

  毕业前短期培训“为时已晚”

  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数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主要依托于就业指导课。一般而言,这些课程被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短短几堂讲座式的课程,多数学生不买账。

  “我从来没去上过就业指导课。”上师大文科专业的王同学告诉记者,尽管学校精心设置,良苦用心,但老师的一片心意,很有可能付诸东流。“很多同学认为,讲的内容比较枯燥,还不如在网上找点公司笔经、面经来得有效果。毕竟,大三的时候,多数同学都已经从校外实习中初步确定未来的职业走向了,此时的就业指导课让人觉得‘慢了一拍’。”

  华师大中文系的张同学认为,临近毕业时,大家的心态都比较浮躁,上就业指导课时,有些人宁愿翘课去校外实习。特别是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更加需要大家提前规划。“有些人浑浑噩噩地在大学里混了四年,直到毕业前,才知道找工作要准备这个、准备那个,后悔莫及。”小张表示,大学的确是学习的地方,与此同时,她也很希望有人能提醒自己思考一个问题———“将来可以成为怎样的人”。不然很多大学生,包括她自己在内,毕业前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感觉很迷茫。

  现象2

  学生求职所需经验不尽相同

  此外,不同学生的个人经历千差万别,想要应聘的公司职位也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需的求职经验也充满了“个性”。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职业发展教育不好做。

  “就业指导课虽然分为不同专题,如简历制作、人际沟通技巧等,但只解决了‘共性’问题。”上师大学生唐敏坦言,有时一堂“就业形势分析”课涵盖了各行各业。但他很怀疑,360行的行业信息可以通过短短几十分钟就能讲透。

  上海大学工科专业的王同学表示,身边的不少同学宁可放着学校就业指导课不上,也不惜花重金到校外参加求职培训。这些机构培训效果如何暂且不论,但他们会细分行业或者职位。比如,有同学想应聘500强的销售职位,这些机构就有销售技巧培训。“其实,我一直认为,就业是和自身利益相关的,学生自身也需努力,学校不必负全责。不过,如果学校能在有限的职业发展课程或培训中,考虑到共性和个性的需求,那就再好不过。”小王如此表示。

  现象3

  狭义就业指导让学生“吃不饱”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趋向越来越多样,高校举办的狭义“就业指导”培训也让学生有种“吃不饱”的感觉。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吕颜婉倩现在已经大四,刚刚申请上了香港中文大学,按她的话来讲,申请经验靠自己摸索,或者找学长、学姐指导。“现在出国的同学越来越多,可有关指导少之又少。另外,如果有同学有意创业能得到的指导也有限。”也有同学告诉记者,这几年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但在他看来,真正成功的还是极少数。甚至有些同学创业只是一时冲动,带着盲目性,很需要有人泼泼冷水。

  “并不是每个应届生都有这份幸运找到热心的学长、学姐帮忙的。”上海理工大学大四的姚同学前不久加入了考研大军,他表示,出国、考研等都有校外培训机构,但他们都是盈利机构,里面培训老师的说法未必公允。小姚更希望有个“中立”的过来人帮忙指点。

  小姚也承认,学校的学生会、社团同样会就学生关心的相关问题,举办培训讲座,但此类培训讲座良莠不齐。“偶尔有几个好的培训,但不成系统,况且组织者本身也是业余者,效果不见得会很好。”小姚更希望,学校的就业指导思路能与时俱进,加入生涯规划等内容,让学生的眼光可以看得更长远些。

链接地址:http://sh.eastday.com/m/20120301/u1a6395989.html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