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刘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时间:2022年9月29日19:00
地点:腾讯会议 211 665 854
举办单位:人文学院
主讲人介绍:刘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秘书长。从事古代两河流域、安纳托利亚文明史研究。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古代文明》《上海师大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与出版《古代世界的民族与宗教》《古代国家起源与早期发展》《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等学术专著3部,独译或参与翻译《剑桥古代史》(第一卷第二分册)《世界历史上的农业》《交往中的文化:第二个千年的世界人口流动史》《从古代向封建主义的过渡》等4部译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重大专项交办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项。
内容介绍:楔形文字是普遍存在于古代西亚大部地区的一种文字,是一种久已被遗忘的死文字。楔形文字破译成功是亚述学确立的标志,楔形文字文献研究也一直是亚述学研究最重要的领域。 在楔形文字研究史上,存在几次重要的学术转向,第一次是1852年,贝希斯敦铭文上的巴比伦语楔形文字被亨利?罗林森破译成功;第二次是1871年,大英博物馆研究馆员乔治?史密斯宣布发现圣经故事中最著名的大洪水故事的楔形文字版本;第三次是20世纪初,尤其是1907年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的博阿兹柯伊发现大量楔形文字泥板,引发了研究其他用楔形文字书写的语言的热潮;第四次转向应该为20世纪中叶以来,多学科交叉方法使用对楔形文字研究产生深刻影响。楔形文字研究史上的几次转向不断拓展和纠正着西方世界对于古代西亚文明的传统认知。